參、結論

「男色」本身並非一不變的概念,其能依據時間序列有所演變,由初始到巔峰到極盛到衰落,衰落後接著的是新概念(同性戀)的誕生,男色的歷史正如一有機體的生命歷程。綜觀各朝代的男色現象:



先秦兩漢即已流傳豐富的男色記載,尤其是〈十五國風〉中的鄭風。當時對男色的批判主在紊亂朝政,非今日的道德性批判。這個角度基本上也一直持續到史記、漢書當中。總的來說,兩漢並不全然排斥男色風氣,也不將好男寵的皇上即視為不好的君主,部分對於男寵的輕視與鄙夷則多肇因於政治因素。

魏晉之時可謂是中國男色風氣的第一個顛峰。面對紊亂的社會局勢,許多人「風流相放,唯色是尚」,甚至「以男為女」以求慰藉,大眾不但不會對於這樣的行為給予非難批判,反而形成一種流行趨勢。只是過度風行的結果,有時甚至衝擊了當時的婚姻。

「伶人」在五代時地位升高,有人藉此搏得帝王的寵愛,躍身政治舞台,去除異己,拉攏朋黨,參與帝王的決策,甚至左右朝代的演進方向,然其實際學養能力往往不足,只是徒然使得政府機制無法正常運轉。

明代中國人民越來越富足,轉而將注意力移到娛樂面,男風極為盛行。並因「笑貧不笑娼」的風氣,優娼子弟並可藉由財富的累積使其地位上升而免受人鄙視。從男色文本看,關注面在於從事性行為;但到了清代,更有重視優伶藝術性的文人與之相知相惜。

在現代社會中,「同志」取代了「男色」在歷史地位上的空缺。西方自由觀念的傳入,以情感多樣化、意識層面、心理層面為主要探究對象的『同志文學』自然而然的取代了傳統階級意識強烈的『男色文學』。而早期許多經典的同志故事常背負著倫理和壓力。不過後來幸福的定義和自我存在的價值漸受重視,作品趨於積極正面,描述同志們勇於追求,甚至驕傲展現愛的本能。



即是,男色文學可謂是「不同時代的『同』文化」,在不同的歷史中,以不同的面貌呈現,乃是中國文化上歷久不衰的傳統,也是中國文學的重要部分,更帶領研究者了解古代的性文化與社會。又從各朝代參與男風的人物之地位變遷或造成之影響,得以發現:在中國傳統中,自古男風即非今日我們所視為的「汙穢的」、「不道德的」,不但有朝代名人以蓄童為雅痞,尚有一國之君亦以此為樂,但其前提一是不破壞家庭秩序、二是不影響傳宗接代、三是不干涉政治;又基於中國傳統的權力關係與性支配主義,居於被動角色者往往地位低下或缺乏自由,而主動者的地位則較高(如佞幸與皇帝的關係);又中國的「男色」風氣常帶有些許雙性戀色彩或根本就是異性戀,有時「男色」只是女色的替代品,有性而無愛。
於此,我們更可窺見「男色」與「同性戀」於各方面皆由極大的差異;並且,「男色」無論是在文學藝術上還是政治社會文化方面,皆於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。另外,許多早期較為隱諱的男色文學,在我們將許多正統的解釋拿來與以對照時,獲得相當啟發:無論是何文本,其解讀皆應有諸多的面向,萬萬不可畫地自限,實應仔細考量是否可從他方面思考,方能發覺文學作品之奧妙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nminco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